|
欢迎光临
|
|
| 2025年11月5日,Wed |
你是本站 第 76265995 位 访客。现在共有 在线 |
| 总流量为: 82309792 页 |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紫阳等。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对经、史、文学、乐律等有较大贡献。有《晦庵词》。
朱熹出身于一个衰落下来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好学深思,曾受学于理学家李侗,为二程的四传弟子。十八岁中举,次年登进士第,历任各种官职达二十余次,主张抗金。但由于时运衰乱。,奸佞当道,故终生在政治上难遂其志。朱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凝毕生心血于儒家经典的注释与阐发,于《四书》、《五经》用力最勤,集后期儒学之大成,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庞大、最完整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官方哲学的正宗,甚至在日本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楚辞集注》等和后人编纂的《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朱熹从二程那里继承了“理”,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又吸收了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气”的思想资料,通过对理和理气关系的阐发,建立了自己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理”又称“太极”、“天理”,是朱熹哲学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它本身是一个超时空、超动静、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朱熹又认为,理派生万物离不开“气”这个中间环节,宇宙之内有理也有气,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由于有了“气”这个范畴,使得朱熹的哲学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但他毕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穷究理与气即精神与物质的先后本末,他便明确地肯定“理在先、气在后”(《朱文公文集》,下同),“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太极生阴阳、理生气”,并形象地把理与气比喻为人骑马的关系,“理终为主”,理是主宰者和决定者。
同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一样,朱熹的学说也是以改善政治,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为最终目的的。他主张通过强化纲常礼教、注重伦理道德修养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所谓“天理”即指“三纲五常”,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他把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为其永恒性找到了宇宙论方面的根据,又把天理说成是“心之本然”、“未有不善者”,从而又为封建的纲常伦理道德找到了人性论方面的根据。所谓“人欲”即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与行为,朱熹说,人欲是“恶底心”,是人心为“嗜欲所迷”而出现的毛病,它是万恶的渊源,必须坚决地予以抵制和铲除。“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关系,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贯休 |
|
|
|
击鼓求亡益是非, 木中生火更何为。 吾师别是醍醐味, 不是知心人不知。
|
|
|
|
|
|
|
|
|
|
阙题 |
| 唐五代 刘昚虚 |
|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
|
|
【注释】
闲门:闲静的屋门。 向山路:迎向山岭的道路。 幽映每白日:“白日每幽映”的倒装。每,经常。 清辉:指月光。 由:起自于。 春:指春天的景象。 落花至:指山花飘落。 流水香:花香随流水散播。
|
| | | 【评析】 | 从诗的语意看来,写春日入山缘溪寻幽探胜之怡情雅兴。诗以“暮春”为主题,白云春光,落花流水,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静多趣,清新淡远。全诗无奇词丽句,只把所见所闻如实道来,明白如话,娓娓动听,回味隽永。
这首诗诗题在流传过程中阙失了,所以叫“阙题”。诗写访问友人山居情形,描绘了山中秀美风光。 诗人访友,步行上山,自然从山路写起。沿着崎岖的山间小路向山上攀登,往前望去,只见一片白云缭绕,山路似乎已到尽头。山路被白云隔断,不说山高,其高自见。山路虽似乎不见,但路边青青的溪流却潺湲不绝,且夹溪花木扶疏,仿佛春天就融化在这悠长的溪流之中。这样,由云遮路尽的画面隔断,在溪流的延伸中重新得到铺展,入云深处的山路随之不断伸展,诗人眼前不断呈现新的景象,也就不言而喻了。三、四句着重写溪流,时时可见缤纷的落英随流水而至,馥郁的花香被溪水从上游山涧深处带将出来,又自然促生对山涧深处寻胜探幽的迫切心情。这色香兼具的溪流,显然已载负着春意、山景甚至友人的高趣、诗人的心境等多重意蕴,从而成为自然景物与主体心境的联结与中介。诗人急于探胜,于是加快步伐,终于看见一座精致的“读书堂”掩映在一片浓密的柳荫之中,幽闭的柴扉对着曲折的山路,虽然晴空万里,艳阳高照,但因树深林密,透射出的却是清幽的光辉,给人以脱俗幽雅的感受,无疑是最佳的读书场所。诗人本为访友,诗却全写途中景事,而刚至门外诗却戛然而止,给人留有无穷余味。 | | | | 【白话译文】 | 幽远的山径被白云遮断,弯弯的青溪摇漾着春光。溪上不时有山花飘落,远随着流水散布清香。虚掩的门扉正对着上山路,杨柳的浓荫里深藏着读书堂。这里的白日也分外幽静,清辉一片映照衣裳。 |
| |
| 【评论】 | | mjhong (6/23/2006 4:32:04 AM, IP:220.x.x.245) | | 我想说一下,我认为【简析】:好想太少了,能多一点吗?谢谢 |
|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