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5年4月2日,Wed |
你是本站 第 69511160 位 访客。现在共有 在线 |
总流量为: 73963247 页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梁鸿,汉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王莽末,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在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学毕,在上林苑牧猪。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有德无容,为她取名孟光,字德曜。后共入霸陵山中隐居,耕织为业。汉章帝时,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不悦,下诏搜捕。于是改姓运期,名□,南逃至吴,为人作雇工。东家见孟光进食"举案齐眉",认为妻子对丈夫如此敬重,可见并非一般佣工,乃礼遇之。梁鸿遂在吴闭门著书。死后葬于要离墓旁。
梁鸿诗今存3首,俱载《后汉书》本传。《五噫歌》仅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写登北芒山望京城宫殿豪华,感慨"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讽刺章帝劳民伤财,患害不尽,表现出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忧伤。所以魏、晋之际的赵至说他"登岳长谣","以嘉□之举,犹怀恋恨"(《与嵇茂齐书》)。《适吴诗》是骚体,作于南逃路过齐、鲁之间的时期。诗中抒写志业蹉跎的孤愤,尖锐指责谗言得用,是非颠倒;深深感伤"哀茂时兮逾迈,愍芳香兮日臭,悼吾心兮不获,长委结兮焉究",颇有屈辞遗风。《思友诗》则是在吴思念旧友的短歌,也是骚体诗。总起来看,梁鸿诗富有现实性,反映东汉前期一部分下层士人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在诗歌形式上则表现出东汉前期文人创作仍以骚体为主,而有所变化。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贯休 |
|
|
|
贵逼人来不自由, 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 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 谁羡当时万户侯。
|
|
|
|
|
|
|
|
|
寻西山隐者不遇 |
唐五代 邱为 |
|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
|
【注释】
绝顶:山的最高顶。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 窥室:从门缝里张望。 巾柴车:意指乘小车出游。“巾”作动词用,指覆盖。柴车,简陋的车子。 及兹:来此。 契:惬合,融洽。 荡心耳:荡涤心胸。 差池:参差不齐,这里是指此来彼往,交叉错过之意。 黾勉:勉力,这里意为殷勤。 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宾主:诗人自己和隐者。 清净理:指佛家洁净不生烦扰的道理。 兴尽:用晋王徽之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徽之曾在大雪中乘船访戴安道,行经一夜才到达,但临门不进又转去,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之子:这个人,指西山隐者。
|
| 【评析】 |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后八句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自得,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访人不遇,本应使人失望、惆怅。然而,诗人却意不在此,而是借写“不遇”,把隐者的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 | | 【白话译文】 | 我径直攀上三十里之遥的山项,寻访一位隐士。久叩柴门也没听到僮仆答应,从门缝中往屋里窥看,只有桌椅而无人的踪影。他不是驾车外出云游,就是到秋水渊潭垂钓去了。错过机缘而不能相遇,枉自深怀着仰慕之情。雨后草色青翠嫩绿,松涛声声此起彼伏。这清幽的景色使我多么惬意,心胸和耳目顿时旷达开畅。虽没领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得到了一种清净高雅的情趣。乘兴而来,兴致已得到满足,何必要等到他来相见呢。 |
|
【评论】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