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4年11月21日,Thu |
你是本站 第 65696366 位 访客。现在共有 在线 |
总流量为: 70093267 页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韩思彦,与贺遂亮同官御史,高宗时,待诏弘文馆。上元中卒。诗一首。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杜甫 |
|
|
|
安稳高詹事, 兵戈久索居。 时来如宦达, 岁晚莫情疏。 天上多鸿雁, 池中足鲤鱼。 相看过半百, 不寄一行书。
|
|
|
|
|
|
|
|
|
寻西山隐者不遇 |
唐五代 邱为 |
|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
|
【注释】
绝顶:山的最高顶。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 窥室:从门缝里张望。 巾柴车:意指乘小车出游。“巾”作动词用,指覆盖。柴车,简陋的车子。 及兹:来此。 契:惬合,融洽。 荡心耳:荡涤心胸。 差池:参差不齐,这里是指此来彼往,交叉错过之意。 黾勉:勉力,这里意为殷勤。 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宾主:诗人自己和隐者。 清净理:指佛家洁净不生烦扰的道理。 兴尽:用晋王徽之访戴安道的故事。王徽之曾在大雪中乘船访戴安道,行经一夜才到达,但临门不进又转去,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之子:这个人,指西山隐者。
|
| 【评析】 |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后八句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自得,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访人不遇,本应使人失望、惆怅。然而,诗人却意不在此,而是借写“不遇”,把隐者的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 | | 【白话译文】 | 我径直攀上三十里之遥的山项,寻访一位隐士。久叩柴门也没听到僮仆答应,从门缝中往屋里窥看,只有桌椅而无人的踪影。他不是驾车外出云游,就是到秋水渊潭垂钓去了。错过机缘而不能相遇,枉自深怀着仰慕之情。雨后草色青翠嫩绿,松涛声声此起彼伏。这清幽的景色使我多么惬意,心胸和耳目顿时旷达开畅。虽没领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得到了一种清净高雅的情趣。乘兴而来,兴致已得到满足,何必要等到他来相见呢。 |
|
【评论】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