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
|
|
| 2025年11月4日,Tue |
你是本站 第 76253481 位 访客。现在共有 在线 |
| 总流量为: 82288667 页 |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宋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及第,累官端明殿学士、吏部侍郎、太保等,仁宗时,任郑州知州。明嘉靖《郑州志·名宦》记载:“曾公亮,仁宗时为翰林学士知郑州,赐诗赴任。”一个中央官员,何以屈就郑州知州,且由皇帝赐诗送行,无疑与当年时局有重大关系。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安葬父母,修“定陵”于巩县;其后有帝陵又建于斯,郑州乃开封至巩县必经之路,所以地位日渐重要。至仁宗时,其统治已呈风雨飘摇之势,内忧外患,尤其在夏、辽崛起,对宋构成威胁的紧急关头,宋仁宗在皇 五年(1053年),“乃诏郑、滑、曹、许、陈为辅,建转运史以领之”(见明《郑州志·杂志》)。郑州乃五辅(州)之首,是京城西之重镇,朝廷对郑州异常重视,遂命曾公亮知郑。此举说明仁宗对曾的器重和信任。
曾公亮仪表堂堂,为人严肃,办事认真。史书说“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又说他“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在朝任翰林学士时,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重要文书亲自批阅、严格把关,一改以往行文华而不实、随意决断、弄虚作假或推诿扯皮的弊端,深得仁宗皇帝的信赖和同僚们的赏识。出任郑州知州以后,他秉公执法,严以管理,重拳打击为非作歹之徒,使那些混迹郑州的盗匪、流寇闻风丧胆,或被判以重刑,或逃匿他乡。很快使混乱的郑州呈现出秩序井然、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局面。所以,时人昵称其为“曾开门”,意为社会安定,昼夜开门也不会失盗,有对曾褒扬的含义。曾思想开放,提掖后人,任职吏部侍郎时先后数次推荐王安石,认为王“文学器业,宜应大用”。后王成为宰相,主持变法,与曾举荐有很大关系
|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贯休 |
|
|
|
寻常看不见, 花落树多苔。 忽向高枝发, 又从何处来。 风清声更揭, 月苦意弥哀。 多少求名者, 年年被尔催。
|
|
|
|
|
|
|
|
|
|
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 |
| 唐五代 齐己 |
|
莫问疏人事,王侯已任伊。 不妨随野性,还似在山时。 静入无声乐,狂抛正律诗。 自为仍自爱,清净里寻思。莫问伊嵇懒,流年已付他。 话通时事少,诗着野题多。 梦外春桃李,心中旧薜萝。 浮生此不悟,剃发竟如何。莫问休行脚,南方已遍寻。 了应须自了,心不是他心。 赤水珠何觅,寒山偈莫吟。 谁同论此理,杜口少知音。莫问孱愚格,天应只与闲。 合居长树下,那称众人间。 迹绝为真隐,机忘是大还。 终当学支遁,买取个青山。莫问无求意,浮云喻可知。 满盈如不戒,倚伏更何疑。 乐矣贤颜子,穷乎圣仲尼。 已过知命岁,休把运行推。莫问闲行趣,春风野水涯。 千门无谢女,两岸有杨花。 好鹤曾为客,真龙或作蛇。 踌蹰自回首,日脚背楼斜。莫问真消息,中心只自知。 清风含笑咏,明月混希夷。 坏衲凉天拥,玄文静夜披。 善哉温伯子,言望至公知。莫问休持钵,从贫乞已疏。 侯门叨月俸,斋食剩年储。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馀。 旧峰呵练若,松径接匡庐。莫问依刘迹,金台又度秋。 威仪非上客,谭笑愧诸侯。 礼许无拘检,诗推异辈流。 东林未归得,摇落楚江头。莫问无机性,甘名百钝人。 一床铺冷落,长日卧精神。 分已疏知旧,诗还得意新。 多才碧云客,时或此相亲。莫问关门意,从来寡往还。 道应归淡泊,身合在空闲。 四面苔围绿,孤窗雨洒斑。 梦寻何处去,秋色水边山。莫问□□□,□□逐性情。 人间高此道,禅外剩他名。 夏□松边坐,秋光水畔行。 更无时忌讳,容易得题成。莫问多山兴,晴楼独凭时。 六年沧海寺,一别白莲池。 句早逢名匠,禅曾见祖师。 冥搜与真性,清外认扬眉。莫问衰残质,流光速可悲。 寸心修未了,长命欲何为。 坐卧身多倦,经行骨渐疲。 分明说此苦,珍重竺乾师。莫问野腾腾,劳形已不能。 殷勤无上士,珍重有名僧。 坐觉心心默,行思步步冰。 终归石房里,一点夜深灯。
|
|
|
|
|
| |
| 【评论】 |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