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首页 
  用户  密码   诗人   朝代   诗词   留言本   注册 
 欢迎光临  
 2025年11月4日,Tue
 你是本站
第 76242706 位
 访客。现在共有  在线
 总流量为: 82255518 页

 诗词查询
 朝代
 
 作者
 
 诗词
 

 每日一作者简介
南宋无名氏

 每日一诗词
现当代.温瑞安
古之舞者……輕矜可喜
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
才有風雨故人來的一日
此生他生?你等還是我等?
我有無數的俠情
都活在一次衣袂掠起之聲裏
吟詩是武,
燭光是舞
照無眠是少年劍俠的想念
妳的手勢又輕又美
人間而不人煙
我的欣賞是那古老的摺扇
一抹山水,
塗上幾筆空白
古之舞者……輕盈而可喜
今之舞者……無憂而可欣
是誰用憂愁的眼憂愁的看妳
而我像是射鵰的蒙古武士
絕塵而去…………
大燕還是契丹,
縱是京城裏的叫化子
也為一面龍旗
火焚千面大纛
在火光沖天的雪地上
舞者啊舞者
妳要留給我一生的仰慕
還是隨我而去?
我的前程充滿未知、奮鬪和掙扎
但我必會在每日的某個時辰裏
沒有了自己,
只有想妳
古之舞者……當妳失足的指尖
迷神而為自己盈盈而舞時
可知道窗外有多少隻愛情的眼睛?
可知道天外有多少顆初戀的星星?
自然得像綠,
嬌小得像紅
妳是一抹自然
好像白一般的抹過
當妳為笑而笑,
笑彎了腰,
可怜而愛嬌
就像我右邊的月亮
風流人自知
落花更風情
妳是愛笑,
當知清風
當妳嬌怯怯的一回眸
怕一個凝注驚動了所有的
五陵年少。
可見江南的那個書生
捲衣、磨墨、衣袖
划過了多少荷池來找妳?
多少次攔路的江湖
一言不發的格鬪
需要多少美麗來彌補
完成了多少突兀的青史
妳把可憐的目光投向我
千人萬人中,
獨妳知道
我在看妳,
而只有這雙專注
才是欣賞。
獨我知道
妳在看我。
一座江南都在笑
一個驚喜……古之武者
你練了十年,
念了十年
是愛最無言
如果一個女孩子十隻手指像十朵鳳仙
還有一雙楚楚而關懷的眼
那不是少女最美是什麼?
古之舞者……愛笑而可憂
而青春只有一次
僅僅一次,
在第一次戀愛
在江南短短的水道上
狹路相逢的河塘裏
三人見面,
行在一起
還不知道誰是師父
這便是江南
多同情和愛
多花多水,
多柳多橋
多堤多岸,
濃音軟語
都是江南,
這小小春光的江南
千萬里外的江南
那江南才子無法渡過的江南
渡過便無法忘懷的江南
古之舞者……何其傷憂
最美麗而完美的少女
常常是一柄痛苦的小刀
刻劃着我們易驚易喜的心胸
一動便是一種風姿
千動便是千種風姿
牽動的是什麼?纖動呢?
當妳一移步一柔桃李
一招手是一盞水上燈
我怎敢想像妳老時
妳老的時候,
我把詩送給妳
因為少女只能少女一次
少年也是。
當妳推上秀簾
那愛笑的魚尾,
溫柔而不騰躍了
妳似嗔似嘉,
似近似遠
似怒似恕,
我翻身上馬
長驅而去。
當妳是動人的時候
可知更漏幾許?五更梆響
妳一曲銀箏,
還在花間月下
猶未響起還是猶未散絕
或是根本還沒人發現?
但願人微笑,
微笑的是妳
但願人愛嬌,
嬌寵的人是妳
高山流水,
妳是那一位?
亭台樓閣,
妳住在那裏?
山連山,
水連水,
江湖連江湖
碧玉、小家,
溪水慢慢流
風沙裏,
老了時再來看妳
像炸藥前,
樓依舊
炸藥後,
塵落定,
樓絕滅
再回憶那些盡情時,
嬌嬌嬈嬈
多媚多嬌,
而山水窮了
高山止了,
我和向陽都老了
再見妳時,
不知妳是不是朋友
我們是不是妳不認識的知交
知己紅顏,
話說當年
還是錯未相認,
低首走過
不見我們,
再無消息……
古之舞者……愛美而愛嬌
那些歌,
再次響起
記得當年年紀小
我愛談天妳愛笑……
而今江南道上,
日暮益長
行人益少。
有沒有偶爾駐足的人
抬頭望那飄過的雲,
問:

這就是昔日,
多花多蔭
多英雄,
多豪傑,
復國大業
千山萬水,
昔日的江南?
雨霏霏下不停不止……
江南是沉寂的一帙古冊
就算是懷念江南
也到了無以自拔的時候了……

 友情连接
V & L Canada
Power Javascript

诗词常识

现当代• 佚名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和语法有密切的关系。

㈠诗词的一般节奏

  这里所讲的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律句的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最后一个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单位。具体说来,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一个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的基本上正确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节奏点上,所以可以不论;第二、第四、第六字在节奏上,所论需要分明。
  意义单位常常是和声律单位结合得很好的。所谓意义单位,一般地说就是一个词(包括复音词)、一个词组一个介词结构(介词及其宾语)、或一个句子形式,所谓声律单位,就是节奏。就多数情况来说,二者在诗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们试把诗句按节奏来分开,每一个双音节奏常常是和一个双音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形式相当的。

  例如: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换臂——摇。(毛泽东)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

  应当指出,三字句,特别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个音节的结合是比较密切的,同时,节奏点也是可以移动的。移动以后就成为下面的另一种情况: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试看,另一种诗句则是和上述这种节奏相适应的:

   须——晴日。(毛泽东)
   起——宏图。(毛泽东)
   雨后——复——斜阳。(毛泽东)
   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
   海月——低——云旆,江霞——入——锦车。(钱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实际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为两个较大的节奏单位: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这样,不但把三字尾看成一个整体,连三字尾以外的部分也看成一个整体。这样分析更合于语言的实际,也更富于概括性。例如:

   雨后——复斜阳。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例如有所谓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陆游《秋晚登城北门》“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分为两半,那就只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个七字句如果要采用两分法,就只能分成二五,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七律·赠柳亚子先生》“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七字句也只能分成二五,而不能分为四三。还有更特殊的情况。例如王维《送严秀才入蜀》“山临青塞断,江向白云平”;杜甫《春宿左省》“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临青塞”、“临万户”、“随平尽”、“向白云”、“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动宾结构作状语用,它们的作用等于一个介词结构,按二三分开是不合于语法结构的。又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按节奏单位应该分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语法结构则应分为一四,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五二。王维《山居》“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按语法结构应该分成四一。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按语法结构也应该分成四一。这种结构是违反诗词节奏三字尾的情况的。
  在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进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事实上,诗人们也是这样解决了矛盾的。
  当诗人们吟哦的时候,仍旧按照三字尾的节奏来吟哦,但并不改变语法结构来迁就三字尾。
  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我们把常例和变例区别开来,节奏的问题也就看清楚了。

㈡词的特殊节奏

  语谱中有着大量的律句,这些律句的节奏自然是和诗的节奏一样的。但是,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那些非律句的节奏。
  在词谱中,有些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说或接平仄说,都应该认为一字豆加四字句。特别是后面跟着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又试看毛主席《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按四字句,应该是一三五不论,第一字和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万”字仄而“长”字平,“红”字平而“内”字仄。这里不能按律诗的五字句来分析,因为这是词的节奏特点。所以当我们分析节奏的时候,对这一种词句应该分析成“仄——(平)平——(仄)仄”,而于具体的词句则分析成为“看——万山——红遍”,“望——长城——内外。”这样,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还是完全一致的。
  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有类似的情况。按词谱,“同学少年”应是(平)平(仄)仄,现在用了(仄)仄(平)平是变通。从“恰同学少年”这个五字句说,并不犯孤平,因为这是一字豆,加四字句,不能看成是五字律句。
  不用对仗的地方也可以有这种五字句。仍以《沁园春》为例。毛主席《沁园春·长沙》前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后阕:“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前阕:“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后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中的五字句,无论按语法结构或者接平仄,都是一字豆加四字句。“大”、“击”、“素”、“人”都落在四字句的第三字上,所以不拘平仄。
  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平仄也按三字句加二字句。例如张元干《石州慢》前阕末句“倚危樯清绝”,后阕末句“泣孤臣吴越”,它的节奏是“仄平平——平仄”。
  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例如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其中的“念腰间箭”就是这种情况。
  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例如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雨?”又如辛弃疾《太常引》“有道是清光更多②。”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这些都在上面谈过了。值得注意的是语法结构和节奏单位的一致性。
  在这一类的情况下,词谱是先有句型,后有平仄规则的。例如《沁园春》末两句,在陆游词中“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这个句型就是一个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然后规定这两句的节奏是“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在这里,语法结构对词的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
【注释】:
 
【评论】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返回
 
 
© Copyright 2001-2025 rdliu.com 诗词意, CANADA.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Powered By PowerJS Software Ltd, [ 1 sec ]